“黄金年代”之后,计算机体系结构将何去何从?

一、从分离到融合


DPU目前已经成为行业一个重要的处理器类型,DPU跟智能网卡最大的区别在于:智能网卡是单领域的加速卡,而DPU是多领域加速的集成平台。DPU的出现,说明了,计算机体系结构在从DSA的分离向融合转变:


第一阶段,CPU单一通用计算平台;


第二阶段,从合到分,CPU+GPU/DSA的异构计算平台;


第三阶段,从分到合的起点,以DPU为中心的异构计算平台;


第四阶段,从分到合,众多异构整合重构的、更高效的超异构融合计算平台。


二、从单异构到超异构


不考虑物理上多芯片协同的情况下,我们只考虑计算架构。计算架构从串行到并行,从同构到异构,接下来会持续进化到超异构:


第一阶段,串行计算。单核CPU和ASIC等都属于串行计算。


第二阶段,同构并行计算。CPU多核并行属于同构并行计算。


第三阶段,异构并行计算。CPU+GPU、CPU+DSA以及SOC等属于异构并行计算。


未来,将走向第四阶段,超异构并行阶段。把众多的CPU+GPU+DSAs“有机”整合起来,形成超异构。


三、从软硬件协同到软硬件融合


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,系统可以分解成很多个子系统,子系统的规模已经达到传统单系统的规模。于是系统变成了宏系统,子系统变成了系统。


软硬件协同是研究单个系统软硬件如何划分、解耦以及再协同的,根据系统的特点,选择CPU、GPU、DSA等硬件处理器类型,如果是DSA等需要开发的硬件,则需要仔细考虑软硬件的工作划分和交互的接口。


软硬件融合是研究宏系统的软硬件“协同”的,每一个系统都是不同层次的软硬件协同,这些系统间还需要确定任务划分、数据交互和工作协同,从而在整个宏系统层次,呈现出:“软件中有硬件,硬件中有软件,软硬件深度地融合在一起”。


四、从开放到更开放


x86架构主要在PC和数据中心领域;ARM架构主要在移动领域,目前也在向PC和服务器领域拓展;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发了RISC-V,RISC-V已成为行业标准的开放ISA。理想情况,如果形成RISC-V的开放生态,没有了跨平台的损耗和风险,大家可以把精力专注于CPU微架构及上层软件的创新。


RISC-V的优势体现在:


免费。指令集架构免费获取,不需要授权,没有商业上掣肘。


开放性。任何厂家都可以设计自己的RISC-v CPU,共建一套开放的生态,共荣共生。


标准化。最关键的价值。RISC-v的开放性,使得其生态会更加强大;RISC-v如果变成主流架构,就没有了跨平台成本。


简洁高效。没有历史包袱,ISA更高效。


如果说CPU选择开放的RISC-v是“选择”(因为还有x86和ARM可以选)的话,那么在未来的超异构计算时代,开放则是“不得不选的唯一选项”。


当一个平台需要支持的处理器类型和架构越来越多,势必意味着在其上运行程序越来越困难,处理器资源利用越来越低,构建生态的难度越来越高。这样,我们就需要:


一方面,需要从硬件定义软件,逐步转向软件定义硬件。并且,软件需要原生支持硬件加速。


另外,一定需要构建高效的、标准的、开放的生态体系(尽可能减少各种类型架构的数量,让架构的数量逐渐收敛)。


最后,还需要开放的、不同类型架构处理器(引擎)的,以及跨同类型处理器的不同架构的应用开发框架。


蓝海大脑 京ICP备18017748号-1